彭先觉,原子核物理学专家。1941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。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。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,研究员。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。
彭先觉走过一条艰辛的成才之路
——记彭先觉院士
原载《湘潮》2001年6月 作者:胡干达
彭先觉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科学家,是华夏儿女的新生代。他功底扎实、治学严谨、勤于思考、善于创新、严于律己、乐于助人。在老一辈科学家眼中,他是一名颇受器重的佼佼者、小字辈;在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眼中,他是一位备受敬重的师长、领路人;在同龄人当中,他是一位公认的冒尖者、学术领头人。彭先觉的成才之路是艰辛的,可以用“8分汗水,2分天智”来概括。当然,环境的熏陶、严格的训练、良好的学习与科研氛围,使他如虎添翼,在同一道起跑线上,比别人步子迈得更大,但是人们不应忽略,一个成功者的背后,总是凝聚着艰辛与汗水。
工作
1964年秋,彭先觉离开校门,进入“核门”。他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很满意,决心学以致用。他所在的理论部高手林立,科研任务繁重,研究方向明确,学术风气活跃,著名专家、学者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完全平等地坐在一起讨论问题,各抒己见,博采众长。这就为青年人快速成长、增长才干,施展才华,提供了广阔的舞台。
彭先觉非常幸运,一入门,部领导就分配他从事氢弹的探索、研究和理论设计工作。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属于国际前沿的大课题。在老专家、老同志的热心指导下,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。刚上手,彭先觉深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用,需要重新学习充实的东西太多了。他利用业余时间,学习了急需的有关冲击波物理、等离子物理等方面的知识,仔细研读了捷列多维奇的《冲击波物理和高温高压现象》,以及邓稼先、周光召等著名专家的备课讲义。
同时,他也非常注意把学到的知识、概念、方法应用到实际研究之中,增加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由于时间紧、任务重,彭先觉总感到时间不够用,在他的作息表上,没有上、下班之分,脑子里经常考虑的就是所研究的课题。
目标
他们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赶在法国人前面,爆炸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氢弹。大家齐心协力,争分夺秒地干,拼着跟时间赛跑。每前进一步,都要付出艰巨的劳动,每一项成果,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,都会给大家带来极大的鼓舞与欣慰。
为了尽快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业务能力,以适应承担攻关任务的需要,王淦昌、彭桓武、邓稼先、周光召、于敏等著名物理学家,经常给他们讲课。这些大科学家讲得非常深刻、精彩,深入浅出,有骨有肉,启迪思路,催人奋进。每场报告,彭先觉都专心听,认真作记录,弄不懂的地方,每场提问求教,会后点点地消化。尤其是于敏老师,更是手把手地教青年人搞科研,经常在关键时刻,亲临一线,指点迷津,使人茅塞顿开。这些大科学家,不仅学术造诣深,而且品德高尚,事业心极强;在他们带领下工作,彭先觉感到终身受益,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。
成功
功夫不负有心人,由于全国大力协同,全院集体攻关,我国于1966年12月28日,终于赶在法国前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原理试验,1967年6月17日,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。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,到第一颗氢弹原理试验成功,我国只用了2年2个月时间,而美国用了7年4个月,苏联是4年,法国则是8年6个月。我国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。正如于敏院士最近所说的:“当年,我们靠的是爱国主义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;靠的是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;靠的是活跃的创新思想和踏实的科学态度。每当回忆起当年那种废寝忘食、齐心协力、百折不挠的情景时,仍然感到十分振奋。”
良师出高徒,在老专家的精心培育下,经过近3年时间的实际磨炼,彭先觉进步很快,业务上逐渐可以独当一面,能够独立承担科研任务。老一辈领导慧眼识才,对他寄予厚望,不断给这位脱颖而出的年轻人压担子。1967年,彭先觉担任研究组长,1984年又担任研究室主任,1987年晋升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。在这期间,他参加多个重要武器型号的理论设计、试验和定型工作,是这些型号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。
为了寻求最好的技术路线,使我国的尖端武器设计水平赶上世界发达国家,彭先觉多次组织科技人员,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充分发扬学术民主,广泛听取各种意见,展开热烈的讨论,集思广益,弄清了许多设计概念。在理论设计中,他提出的设计思想和技术途径,都富有创造性、先进性和实用性,是多项关键设计思想的提出者之一。对节省贵重材料,提高武器威力变化的适应性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,为我国尖端武器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因而,他先后荣获国家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,光华一等奖一项,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。
回忆
回忆起当年那不平凡的日日夜夜,彭先觉深有感触地说:我们尝到了科技攻关的乐趣,尽管它充满着探索、奋斗、曲折、成功和喜悦,各种不同意见之间激烈而善意的争论。这就是多姿多彩的科学研究。需要人们不断加深认识的东西就在前头,只有坚持奋斗,大胆探索和创新,就能迎来曙光,才能使我们从事的武器设计获得不断进步与完善。”
彭先觉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献给了祖国的核科技事业。他从一名年轻的科技人员,成长为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。他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,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。1991年,彭先觉被任命为研究所副所长,1995年,又调任中物院任副总工程师,同时兼任上级主管部门两个核试验专家组组长之一。他参与研究制订我国“八五”期间核试验规划和各次核试验方案的制定,经常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和试验现场,协调解决各种难题,把好技术关,为我国大型核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1999年,彭先觉被任命为院科技委主任,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同时兼任院科协主席和四川省核学会副理事长。他参加指导高功率微波技术发展研究,为拓宽中物院科研领域出谋划策;领导制定中物院“十五”期间学科发展规划。为进一步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,拓展视野,推进科技创新,他主持院科技委工作以来,以更多的精力关心培养年轻 一代学科带头人,经常邀请院内外知名学者、专家,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等活动,为推动全院学术交流,活跃学术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贡献
近年来,彭先觉抽出一定精力关注核技术和平利用,为发展祖国的核电事业献计献策。在一次研讨会上,他提出采用核爆炸技术,炸开喜马拉雅山,提引雅鲁藏布江丰富的水资源用于发电,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。然后利用电站发的电力从雅鲁藏布江提水200亿立方,通过渠道将水引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方向的青海、新疆与甘肃,改变土地面积约占全国47%的大西北的生态环境。经测算,通过调水,可以建成3个富饶的四川盆地。他的这一大胆设想,引起众多专家的热烈反响。
彭先觉是一位正直的、富有正义感的科学家,他一向淡泊名利,总是将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,归功于集体,在成绩与荣誉面前,总是谦让。如今,他虽然重任在身,但仍保持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本色。经常深入群众,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,跟大家打成一片,掌握科研实验工作的第一手资料,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工作。2001年5月,他应绵阳科技报一名记者的要求,热情地接待了一名来访求教的高中学生(小发明家),并与他亲切交谈,用朴实的语言,回答了这名高中生的提问,同他一块合影留念;同时鼓励他刻苦学习,要德、智、体全面发展,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,立志成才,报效祖国。
彭先觉的最大爱好是读书、思考问题。尽管工作繁忙,会多、活动多,但他每天仍要挤出一定时间看书,阅读各种国内外期刊、资料,捕捉各方面的信息,了解国内外高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。他总是把自己的主攻目标,瞄准国际先进水平,使自己经常处于头脑清醒的状态,为中物院的长远发展,引好路、定好位、把好关,当好参谋、出好主意,使中物院的学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。这就是彭先觉的追求。
分享到: